close

  中國社科院一位領導同志近日表示,社科院一直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把政治紀律作為首要考核目標,在立課題、評職稱、聘幹部中嚴格實行政治責任考核一票否決制。這已是最近一個月社科院至少第二次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受到關註。
  意識形態始終是中國的一個嚴峻課題,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綜合實力一直弱於西方,而我們又施行與西方不同的國家政治制度,我們面臨著長期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壓力。
  常有人認為,意識形態首先是認識問題,然後才是政治問題。人們的認識是現實的反映,意識形態的問題無法通過搞意識形態的方式解決,而應把全部力量用來改變現實。只要西方社會整體實力上強於中國,西方價值觀在中國的流行就不可避免。
  這種觀點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有其道理,但在政治上又是幼稚的,決不可作為國家政策制定的基礎。因為意識形態一直是西方對華開展鬥爭的重點領域,並且成為西方渙散中國社會團結的主要突破口。中國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被動遠甚於其他領域,西方在發動政治進攻,而我們卻在講認識論。
  中國獨特的政治道路帶來發展的高漲勢頭,但也使我們在與西方世界交往時面臨遭政治顛覆的風險。中國社會認識到自信的重要性,但我們用來支撐自己穩定自信的資源依然不足。的確,等中國的國家實力大大超過美國、人均生活水平也與西方接近時,意識形態之憂必將徹底緩解。但問題是如果我們不現在就行動起來鞏固自己的意識形態陣線,我們大概根本就走不到獲得完整自信的那一天,而會在中途倒下。
  意識形態是社會的核心政治資源,每個國家都對它高度重視。近年來中國人越來越看清楚了,美國是高度意識形態化的國家,做什麼事都“政治掛帥”。美國的國家智庫不可能允許一個支持共產主義的學者擔任要職,同樣,歐洲的公共媒體里甚至容不下一個為中國說幾句公道話的編輯。
  為什麼中國的國家智庫里要包容在價值觀和行動上都與西方力量一致的人呢?還有,看看中國的媒體里有多少西方政治制度的推崇者吧。其中一個原因大概是中國這樣的現象比較多,想乾乾凈凈地消除不太現實。
  改革開放讓中國向西方打開了大門,包括思想之門。上世紀80年代中國翻譯了那麼多學術名著,這是西方思想向中國自然而然的滲透過程。客觀而言,我們需要吸收西方的思想,否則中國就是局限和僵化的,不會有今天。
  然而引進西方思想至少在短時間裡加劇了部分中國人的不自信,這個問題註定會在一定程度上政治化,成為西方對華博弈時試圖撬動我們的一個支點。中國必須在打開國門的同時把這個風險儘量降低,否則我們不會向西方越學越精,只會越學越傻。
  不僅在社科院,在中國大學以及意識形態活動集中的各個機構里,都需高度重視思想領域的複雜和多面性,避免它的失衡。西方力量已經主導了部分人士的思想方式,甚至影響了他們對實現個人利益途徑的設計。
  由於中國要繼續對外開放,繼續改革,未來的意識形態競爭仍將面臨很多新情況和挑戰。我們不可因噎廢食,自己嚇唬自己,但更不能犯幼稚病。把握意識形態問題既需要站到中西競爭和國家現代治理的高度,也要細緻入微地瞭解社會思潮動態,區別對待之。這的確是對崛起中國的一大考驗。▲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p56nprdp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