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前,蘇州、武漢等城市接二連三地加入了限購鬆綁的行列,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超過12個城市取消或放鬆了限購政策。由於上半年多地樓市量價齊跌,房地產市場也步入最具爭議的階段,有專家認為房地產的歷史性拐點已到,而對延續多年的限購令,呼籲鬆綁的聲音也越來越高。
      毋庸諱言,樓市限購令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彼時房地產市場一片火爆,“地王”、“樓王”應接不暇,房價更是節節升高。在一些開發商賺得盆滿缽滿時,一些地方土地財政也節節攀升,但同時大量中低收入家庭卻望“房”興嘆,他們收入的上漲遠遠落後於房價的上漲。
      在這種背景下,社會呼喚房價理性回歸的壓力便轉移到政府身上,作為回應民意的方式,一些地方政府祭出限購令的辦法也情有可原。但是,限購令在讓一些地方樓市降溫的同時,其負面作用也日漸擴大,比如區情差異較大的城市採取“一刀切”的措施讓市場扭曲。
      與此相關的是,部分習慣於“限購令”這樣有形之手干預市場的地方,在樓市低迷之後,竟然採取房價“限降令”。比如有些地方就規定,新建商品住房降價或優惠促銷應做到規範有序,“如果降價幅度超過15%,就屬於隨意調整價格,房地產開發企業需要重新向物價部門申報備案”。
      所謂的重新報備,無非增加一道行政門檻,讓房企的市場降價行為發生扭曲。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地方為自己的“限降令”辯護時提出的依據是早年還提過“限漲令”,即房地產價格超過一定幅度也要報備,而這些“限”字令與“限購令”的精神內涵如出一轍,都是有形之手干預市場定價。
      如今,10多個城市取消或放鬆了限購政策,其主要意圖可能是為了緩解房地產市場的低迷情形,同時提振地方經濟,但這背後還可以挖掘改革的深意,那就是讓樓市調控告別有形之手,遵循市場供求關係的規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就目前而言,讓樓市調控儘快告別有形之手、恢復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其實也是一舉多得的舉措,既有短期利益,也有長期好處。
      首先,一些地方確實由於樓市限購令導致房地產投資增長乏力,由於未來預期不明,也連累了相關上下游行業的發展。地方樓市鬆綁,政府至少傳出一個信號,那就是尊重和釋放一部分受抑制的需求。無論這種需求是大還是小,只要是正常的市場需求,那麼對經濟和社會而言都是好事。
      其次,從上半年房地產的投資、價格、交易量、土地等方面的數據來看,房地產市場下行趨勢比較明顯,原來限購令等樓市降溫舉措已經起到一定作用。從歷史經驗來看,沒有任何一項行政措施可以超越時空起作用,有它走上歷史舞臺的契機,也有它謝幕離開的掌聲。因此,在當前房地產行業出現了回調,但又沒有出現惡性崩盤的情況下取消原有的限制措施,恰逢其時。
      再次,樓市“限”字令本就不是長遠之計,這種調控的退出會給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提供舞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多次強調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豐富政策工具,優化政策組合。他推崇定向、精準、微量、分類調控,比如加速棚改工作、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這都是調控樓市的治本之策。一些地方告別“限”字令,也是轉變政府職能的趨勢,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
      換句話說,我們贊同那些給樓市鬆綁的城市,並不是針對它們取消限購、刺激經濟的舉措,而是有形之手主動地退出市場,劃定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我們更希望,將來無論是樓市火爆還是低迷,這些以“限”字令為代表的有形之手都不要再度出現。
      其實,不僅是針對樓市而言,為了保持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政府既需要把該放的權力放開到位,又要把該管的事務管住管好。政府不能缺位,也不能錯位,市場要放活,但又不放任,如此中國經濟才會行穩致遠。(作者 田享華)  (原標題:樓市調控要告別有形之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p56nprdp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